疾病监测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论文_我国公众精神疾病

文章目录

1 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概念及形成

2 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问题的伦理思考

3 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现状

3.1 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现状

3.2 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

4 资料与方法

4.1 研究对象及质量控制

4.2 问卷调查

5 结果

5.1 基本情况

5.2 量表的因子分析

5.3 单因素分析

5.4 多因素分析

6 结论

6.1 年龄影响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

6.2 适当的接触可以减少歧视

6.3 报告偏倚影响数据结果

7 减少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对策

7.1 切实赋权增能,增强精神疾病患者社会韧性

7.2 营造“宽容”的氛围,缓和精神疾病患者社会脆弱性

8 局限性

文章摘要: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以及由此带来的病耻感,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就医行为,还会带来社区隔离和资源缺失,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。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来看,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存在违背公正和尊重原则。通过定量描述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现状,并通过因子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。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得分为(54.64±11.048)分。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,分别为隔离、痛苦、接触、共情,累计解释方差68.948%。结果显示年龄、接触史是影响公众精神疾病病耻感的主要因素。建议通过增进了解、提高共情两方面减少歧视,具体来说是通过伦理规制和法治建设落实歧视个人责任以及营造“宽容”社会氛围,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以实现公众安全与个人权益之间的恰当平衡。

文章关键词:

论文作者:屠月丽 张博源 

作者单位: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 

论文分类号:R-052